“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厚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政育人功能

发布者:陈永刚发布时间:2020-03-30浏览次数:1401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办好思政课要坚持“八个统一”,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殷切期望与具体要求。为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一年来,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研室在深入系统学习、认真体会总书记关于历史、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讲话精神基础上,努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之中。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们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厚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思政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自身定位,是“纲要”课教师落实好总书记精神、讲好思政课的首要环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未来也十分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党史、国史的重要讲话,明确指明了开设“纲要”课不可或缺的历史教育功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纲要”课不是以单纯传授系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为目标,而是以此为基础,讲清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与内在规律,进而服务于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了清晰的自身定位,南开大学“纲要”课教研室围绕教学目标,主动开展专题化教学改革,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之中,形成了“纲要”课专题化教学的14讲“南开方案”,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2018年,在天津市教委组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中,南开“纲要”课教研室三位教师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指导方案的编写工作;一位教师参与了教育部“纲要”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化教案编写工作;2019年,三位教师参与了中宣部、教育部主持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辅导用书的编写工作。此外,“纲要”课多位教师在全国和天津市多所高校对“纲要”课骨干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并应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要求,为各级干部做了百多场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史、国史的讲座和辅导学习。

第二,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南开“纲要”课教研室教师积极开展定期集体备课,集体攻关教学研究课题,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和教学研讨会。

纲要教研室集体申报了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课题,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纲要’课教学体系研究”,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纲要课教学指导方案》,并及时运用到教学中。

2019年3月1日,受天津市教委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处委托,“纲要”教研室举办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体系创新推广研讨会,会议由天津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推广项目姬丽萍课题组、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纪亚光课题组承办。会议主题是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天津市高校“纲要”课骨干教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9年4月20日,“纲要”教研室部分教师参加了由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四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起的“第四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四校联动备课会”,会议主题是学习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会上,纪亚光作了题为《“内”“外”结合——落实思政课“八个统一”要求》的报告,姬丽萍介绍了南开大学“纲要”课建设情况并提出“纲要”课教学与学术研究良性互动的一些看法,刘银萍副教授做了《历史纪录片在“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的经验分享。

2019年6月30日,为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教育部示范马院和优秀团队建设重点项目课题组举办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集体备课会。南开大学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中心主任谢飘及来自全国15所高校的50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教育部令第46号《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下发后,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纲要”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网络共同学习了文件内容,并联系教研室自身建设和个人教学科研实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很多老师都认为,“这是一份暖心给力并很有针对性的文件”。2020年3月16日,人民网公开课给予报道。

第三,创新教学方式,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标,形成“学生自学教材+教师课堂专题讲授+慕课在线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是一门历史专业课,而是以讲授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载体,以开展“四个选择”教育、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为核心内容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精品课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主要特色,是追求研究型教学,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和前沿学术研究动态及时体现在教学中,坚持专题教学,在学术的气氛中厚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思政育人功能。

针对本课程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本校学生基础好等因素,经过“纲要”课教研室老师长期的教学摸索,总结经验,形成了课外学生自学教材、课上教师专题讲授、慕课在线学习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如下:基于本校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技能,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以系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老师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主题形成专题,集体备课,深入探讨相关问题,同步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专题,课上向学生讲授;线上慕课教学,是在学院领导指导下教研室老师对教材学习、课堂讲授之外的线上补充学习,丰富了本校学生的学习,也辐射到兄弟院校学生的学习,受到普遍欢迎。在如今疫情汹涌无法课堂授课的情况下,本学期有23000余名校外学生在线学习了本教研室制作的慕课。

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未来的动力源泉。我们认为,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纲要课的过程,就是围绕更加坚实地落实好纲要课教学目标、不断在方式方法上创新的过程。当前,我们站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严谨、扎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创新发展的进取精神,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厚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思政育人功能,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供稿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撰稿人:姬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