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孔明安教授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发表文章《“无身体的器官”何以可能——兼论齐泽克对德勒兹的批判》。文章认为,德勒兹与拉康-齐泽克对精神分析的欲望概念进行了两种不同的解读。德勒兹批判拉康“以匮乏为中心”的欲望理论,关注欲望的生成性、流动性,并将在此基础上的欲望作用及其机制称为“无器官的身体”,为逃逸与游牧的自由的主体的解放提供了载体。与德勒兹相反,齐泽克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无身体的器官”。他认为欲望本质上是匮乏的,欲望来自偶然性的创伤。不仅如此,齐泽克结合拉康的后期理论构建了一种具有激进解放性质的驱力主体,即歇斯底里的行动主体,并强调了冲动在颠覆资本主义现有秩序中的破坏性潜力。虽然德勒兹和齐泽克的主体理论都是围绕着欲望展开的,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欲望主体是流动性的、生产性的、自创生系统主体。齐泽克的驱力主体服从欲望的匮乏逻辑,它是冲动的、歇斯底里的,内-外悖论式的行动主体。通过比较二者围绕着主体的欲望及其冲动的差异,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二者有关资本主义体制对主体的压抑及其反抗的不同解读和理论路径,从而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提供重要的理论参照和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