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建军受邀做客南开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论坛,以“第二个结合的学理阐释”为题开展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旨在从理论层面深入阐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十大核心问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肖光文教授主持本次论坛,学院多名师生共同参与。
讲座伊始,刘建军教授讲述了研究“第二个结合”问题的缘起。他强调,从党和国家层面提出“第二个结合”并非易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势力事实上并不平衡,另一方面将其作为国家宏观层面的意识形态工程牵涉诸多。但“第二个结合”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它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刘教授指出,它将我们从文化自卑的心理中解放出来,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知、无名中解放出来,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简单对立的僵化思维中解放出来。刘教授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类型归为扩展式创新与分化式创新,认为第一个结合本有地包含第二个结合,并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层面介绍了“第二个结合”的定位。
随后,刘建军教授详细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逻辑进程与层次。其生成前后包含五个步骤,从“第一个结合”向“第二个结合”的转变实质上是从抽象整体向具体整体的发展过程,两者呈现从属、派生与回归关系。在语义分析过程中,刘教授特别指出,“第二个结合”并非笼统地谈论马克思主义或传统文化,而是在严格限定的分析框架之内谈结合。他指出,“同”“和”“与”三个词汇所强调的价值色彩是不同的,“同”更侧重于表达双方之间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前则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刘教授还着重强调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次概括提炼对于把握和促进“第二个结合”具有重要价值,并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学理阐释。他认为,可以从“差异性”“共同性”“互补性”三个层次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并形象地将两者结合衍生的新文化生命体模式比作“结婚模式”与“生育模式”。
互动提问环节,刘建军教授与在座师生就 “‘两个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理论成果的关系是否属于学理阐释”“如何看待‘两个决裂’和‘两个结合’的矛盾”“衡量传统文化是否‘优秀’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刘教授指出,“两个决裂”实际上是倡导同传统私有制观念决裂,而非同所有传统文化割席;衡量文化是否优秀关键在于其是否体现人民性和科学性。刘建军教授此次论坛高屋建瓴,将宏大命题从细微处娓娓道来,叙事巧妙、逻辑严密,彰显学术大家风范。在座师生皆表示收获颇丰,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