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南开大学——湖南省) 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体备课会系列活动(第十二期)成功举行

发布者:苏靖雯发布时间:2022-07-01浏览次数:235

为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推动思政课教师更好肩负起传播真理、宣讲思想、塑造灵魂、培养新人的重任,623日,由南开大学、南华大学联合主办,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南开大学——湖南省)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体备课会系列活动(第十二期)成功举行。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工学院、湖南警察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长沙医学院、湘潭理工学院、湖南软件职业学院、广西大学、喀什大学、延边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湖南信息学院、武汉商学院、中南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教师共同参与。

本次集体备课会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南开大学——湖南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南开大学)和天津市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等平台举行,人民公开课和文华在线提供技术支持。本次集体备课会仍然采取线上会议的方式,由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负责人陈弘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梦菲副教授共同主持。

备课活动伊始,首先邀请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秋生院长致辞。黄院长对南华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了介绍,并重点介绍了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他高度评价系列集体备课会活动,指出系列集体备课会的举办既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重难点的把握。

接着,集体备课会邀请南华大学邹平林老师做了题为“共产主义的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教学展示,对应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邹老师提到,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老师对这一章节的讲解较为简略,很难有效解答学生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及其是否可能实现等方面的困惑。他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核心原则和鲜明特征,对这一原则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和理论可能进行深入阐释,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他强调指出,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辨性。

关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丰富内涵,邹老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按字面意思进行简单概括,而应根据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困惑从正反两方面予以深刻阐述。其内涵要注意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对个体而言,“各尽所能”是内在的自我需要,而非外在的强制性义务。第二,对社会而言,“各尽所能”并非“按需分配”的外在功利性条件。第三,“按需分配”是个人生活资料而非社会生产资料的分配,消费资料是私人占有与公共提供的统一。第四,“按需分配”不是“按想分配”或“按欲分配”,无尺度的欲望是需要的异化形态。邹老师在这里提醒道,哲学思想或人文价值观念并不像自然科学命题那样可以被纯粹地予以客观证明,而是需要我们去领悟和认同。第五,“按需分配”是“各尽所能”的前提性条件,劳动或工作不再服务于单纯谋生或其他外在功利性目的。

关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重大意义有三。首先是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崇高价值理想提供实践方案。其次是为克服资本主义矛盾、解决资本主义问题提供正确的基本方向。第三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原则性和方向性的价值指引。社会主义美好生活与资本主义美好生活的本质区别,只有着眼于共产主义的核心原则,才能给出正确解答。

关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在理论上如何是可能的,邹老师指出这部分内容是共产主义理想遭受最大质疑所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向社会生产力的有效转换,人们对共产主义能否实现的最大疑问已经不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而转为对人性的理解。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导致对共产主义的质疑。比如人性是自私的,因此一方面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按需分配永无可能,人们不可能在无利益驱动的情况下做到各尽所能,因为劳动和工作通常被人们理解为功利性手段。总之,由于人性自私,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永远不可能得到彻底的真正的解决。邹老师针对这些质疑做出常识性回应,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人性是否自私?邹老师认为,人由自然属性决定的需要是有限度的,无论人性是否自私,都与无止境的欲望无关。第二,欲望是否无穷?邹老师指出,需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生物性保存与精神性认同,这两种基本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异化,如不平衡的竞争性资源分配导致焦虑、外在认同、心理贫困和无限占有。第三,人是否好逸恶劳?劳动或工作具有两种功能与属性,即服务于外在功利性目的和服务于内在超越性目的。人们厌恶那种对人来讲是折磨和牺牲的强制性劳动,却并不必然厌恶那种对人来讲是肯定和享受的自由劳动。

最后,邹老师还提到共产主义的另外一个特征,即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他指出,这里的高度和谐并不代表高度一致,而是允许差异的存在,精神境界的崇高并不在于强制性的自我压抑和自我牺牲。共产主义必然实现中的“必然”,并非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机械必然,而是一种崇高价值理想信念,这种价值理想信念不仅不违背人性,反而恰恰是人性最内在的、最本质的、最执拗的存在。

自由研讨环节,主持人陈弘老师从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点评,他认为邹老师对“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阐述十分深刻,特别是最后一个部分的讲解独辟蹊径,可见邹老师的理论功底之深。与会教师就“在资源有限或者枯竭的情况下,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热烈研讨,邹老师围绕着从物质欲望中解放出来、改变商品的私人形式高效利用资源、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一种内涵式的发展等三个方面给予了耐心细致的澄清。

集体备课会最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凤义院长从四个方面对系列活动做了总结:第一,依托优势平台,集结优势教研资源,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第二,借助网络技术,打破地域空间限制,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第三,创新备课模式,着力践行“师生四同”,筑牢思政育人主渠道;第四,挖掘理论深度,聚焦重点难点热点,实时推进新思想“三进”。他表示,三个月的时间,南开马院携手各兄弟院校,通过举办十二期集体备课会活动,聚焦打牢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功底和提高教学能力这两个重点,协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绩。

据悉,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南开大学——湖南省) 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体备课会十二期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下一步,南开马院将继续依托各种平台,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同各位新老朋友一道,继续跨越区域空间,手拉手,心连心,共同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贡献集体力量,用实际行动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要求和希望。


图片来源:人民公开课、文华在线

文案来源:朱芳菡 苗世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