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雪: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坚持知情意行辩证统一

来源:人民网公开课

发布者:陈永刚发布时间:2020-05-07浏览次数:5795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总体思路,明确了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这一总体目标,体现着劳动的知情意行各个要素的辨证有机统一,为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切实加强推进劳动教育、提升教育实效,指明了正确方向与科学路径。

       1、全面构建劳动认知体系,突出劳动教育的思想性。首先,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原理。通过专题讲授,明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交往推动了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形成与发展、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问题的批判、劳动对人自身解放的意义与作用,等等。这些内容为学生构建科学的劳动知识体系夯实了理论基础。其次,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能够对劳动及其在各自人生目标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形成正确的劳动伦理道德。第三,加强劳动法律教育。劳动是全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指导学生学习宪法和劳动法中关于公民劳动、合法劳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以及公民依法履行劳动义务等相关规定,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2、培养高尚的劳动情感,形成对劳动的情感认同。劳动情感是对劳动是否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具体表现为对劳动是尊重还是鄙视,是热爱还是厌恶的情感倾向。培育高尚的劳动情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的关键内容,要帮助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态度,让他们懂得“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 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只有产生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一致的积极劳动情感,学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日后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才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情感认同是以情感所特有的方式来实现对价值观的认可与接受,对劳动的情感认同是建立在情感体验基础之上的,即日常生活场景下对劳动价值观的直观感受与体验。要遵循情感教育规律,通过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切实尊重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社会氛围以及对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和进取精神进行大力宣传,使得学生在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汇聚的强大正能量之时精神振奋,运用情感的增力作用提高自身的实践劳动能力,更好地发挥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生负面事件时,要善于调节学生的消极劳动情绪,做好这些消极劳动情感的转化和升华工作,努力去除消极情感的减力作用,将学生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劳动行为的动力。高级情感的充分发展依托于多彩的实际生活场景,培养健康的劳动情感,增强情感认同,必须使学生尽可能丰富自身健康的劳动生活内容,在感受生活意义的同时增强对劳动的情感体验。

       3、培育优秀的劳动意志品质,充分发挥劳动意志品质的调控作用。意志品质是人在克服困难、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性和素质,劳动意志品质主要体现为从事劳动行为的自觉性、劳动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坚持性、劳动选择的果敢性以及受到诱惑所表现出的自制性。劳动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意志行动,当前部分学生中出现的劳动“知行分离”现象,其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上述排除内外障碍以努力实现社会劳动要求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劳动意志品质的调控作用贯穿于人对劳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过程,劳动意志坚定,才可能有深入持久的劳动认知过程,才可能对劳动产生火热的情感,才可能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反之亦然。顽强的意志行动来源于伟大的目标与科学的世界观,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志品质提供坚定正确的方向指引;充分发挥劳动情感的助力功能,激发学生热爱劳动、自觉自愿从事劳动实践,弘扬劳动精神、促进劳动意志品质的活跃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实践活动中锤炼劳动意志品质。

       4、掌握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是实际行为具有科学性的保证,新时期一些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就是缘于缺乏基本的劳动技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通过设置各个层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日常化、规范化、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劳动操作技术,具备实践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劳动,会劳动”。实践育人,劳动精神与劳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劳动实践的锤炼。要努力拓展劳动实践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生活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与创新性劳动,让学生在出力流汗和辛勤创造中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劳动是一种辛苦的付出,劳动体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增强劳动责任意识,理解与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而学生在体验劳动成果带来的获得感的同时,更能充分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得以形成与固化。


       作者简介:刘春雪,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约研究员。

       本文系2020年南开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项目批准号:NKJG220201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