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雪:提升自我效能,疫情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来源:人民网公开课

发布者:陈永刚发布时间:2020-04-08浏览次数:1782

作者简介:刘春雪,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约研究员。

本文系2020年南开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项目批准号:NKJG22020103)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当下,在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守护师生安康、维护校园稳定,是教育系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当前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顺利平稳度过疫情,需要青年大学生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来应对各种冲击。班杜拉(Albert Bandura)自我效能理论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对个体思想发展和行为塑造的重要作用,若能将其有效运用于当前疫情防控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工作,不仅可以坚定广大学子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促进重大疫情状况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能有效助力高校疫情防控举措,切实推进全民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一、自我效能在大学生应对疫情过程中的心理功能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成功达成某种特定目标所具能力的判断和信心。一旦形成就会以信念的形式内化于自我意识之中,并进而影响与个体自我系统相关的各个侧面。[1](p57-58)“我能做什么”、“我能付出最大的努力吗”和“我能把握周围的环境吗”等问题所映射出的能力感、努力感和环境控制感是疫情中大学生自我效能的真实写照。

自我效能通过动机、思维、行为选择与心身反应等一系列中介过程实现对个体的调节作用,具体到疫情状态下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心理功能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我效能影响疫情中大学生的认知活动,包括注意、想象、归因等若干不同形态的思维过程。疫情的发生使得整个社会充斥着大量与之相关的不确定性信息,这些信息经由网络新媒介迅速流传扩散,极易引发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高自我效能的大学生对外部环境具备良好的控制感,对社会各个层面不确定信息的理智性和容忍度更强,更倾向于在学业和生活受阻的情境下勾画未来回归正常的积极场景,这种有效的认知建构对后续行为的实际执行是一种极大地促进与支持:他们在居家隔离期间的行为动机与生活态度相当积极,能更加有效地对日常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而自我效能低的大学生,则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于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失败后果,这对其后续行为会形成一种自我干扰:他们将大量时间精力空耗于无用的信息获取与甄别,感觉失去了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极易陷入恐慌无助的焦虑状态。

2.自我效能影响疫情中大学生的行为选择以及相应的意志过程和情感反应模式。一般而言,自我效能强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疫情防控期间主动设定学习目标并积极选择策略去实现,如居家隔离时能自觉减少网络沉迷时间、制定读书规划、提高生活技能,他们的意志品质更加坚定,在特定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遭遇到障碍或干扰时更能持之以恒;高自我效能的个体情绪体验更为积极,自我效能低下的大学生则更容易为焦虑、抑郁、沮丧和恐惧等消极情绪所困扰,他们的神经生理方面也会呈现出一系列不适反应,如日常性的心跳加速、头晕乏力、紧张性肌肉疼痛等等。

二、提升自我效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机能

1.增加成功经验的获取。个体亲历的成功经验是一种最直接的能力判断信息,为自我效能的维持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源泉。疫情地出现在时空与心理上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为此,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学习目标体系,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进程中都能体验付诸努力取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让学生自觉形成目标的自我调整机制,能够根据不同阶段的身心状况与周遭环境变化随时调整学习目标的难度与期限,以增强达成目标的可能与信心。

成功经历的获取与累积固然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但是单纯一味地信息输入而不注重认知反省和总结,只能将人变成一个机械的经验意义地承载者。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养成不断自我反省与调整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在分析与推理的过程中将经验意义系统化、概括化与理论化。这样,当他们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或者环境发生变化时就能够思考得更为全面,更加坚信“我可以做得更好”。

2.加强对认知信息的控制与引导。疫情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对环境和自身的掌控感,而个体在失去控制力之后的本能反应之一就是想方设法去获取相关信息知识的补充。事实上,这是教育者最希望学生采取的恢复控制力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盲点,使其意识到是自身的“无知”引起的控制感丧失,激发他们产生寻求信息的强烈欲望,同时辅以适当的调控手段,如:倡导学生在动荡的不确定性环境中保持理性的专业态度,引入具备相关专业领域权威性的专家,以符合学生知识与推理水平的方式对不确定信息进行解析、比较和释义,让学生明确更多的“是什么”和“为什么”,丰富他们的相关认知经验储备。随着众多经验意义的不断扩充和发展,学生也会越来越趋向于能力自信。

3.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和生理状态。利用倾诉、阅读、写作、有节制地获取信息等方法来缓解疫情中的焦虑恐惧情绪;正视应激状态下产生的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身体的自然反应;学会如何在普遍的恐慌和过多信息超载的轰炸中保持理性和良知的底线、在冲突与困境中彰显正向的价值观;正确看待疫情爆发期间所产生的污名化、排斥与歧视等社会现象;等等。鉴于不良的身体状态可以通过阻碍个体的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降低对自身能力的判断,为此,疫情中的大学生可以利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规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睡眠、适当运动等方式保持健康的生理节奏。

三、提升自我效能,充分发挥各种支持性因素的作用

一方面,营建和谐的同辈关系,用良性的同辈群体氛围和优秀同辈的示范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疫情防控期间懈怠的学生看到关系亲密的伙伴在朋友圈中转发各类学术报告和学习心得,很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身心状态,特别是那些与示范榜样在年龄、经验、能力方面相似的学生更易通过积极的比较与模仿,掌握并运用新的高效行为来代替原有的低效行为,从而促进个体的自我判断、自我肯定与自我成长。

另一方面,作为所处情境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权威效应也为学生提供了替代性效能信息。疫情的延展使得众多高校教师变身为各类线上教学能手,教师身上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以及在授课过程中所散发的强大自信,都在无形之中感染着学生。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鼓励,哪怕是一个微笑、几句耐心讲解或者及时的信息反馈,都会化作有力的强化因素,为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提供动力。

此外,疫情防控期间学校为学生提供效能信息的活动渠道也很多,例如:利用学校公众号推送各类“抗疫防疫”指南,让学生在心理和行动上消除不确定性,做到自我掌控;积极关注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对重度疫区学生发放经济补贴,多途径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构建主体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新机制,在特色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力;逐步恢复并推进各类社团活动的线上开展等等,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过程中达成能力自信并趋向于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