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每个人都是主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南开大学的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像其他坚守者一样,以疫情为令,迎难而上,自觉响应国家、学校号召,充分发挥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围绕新冠疫情防控的紧迫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多层面、多方位研究,包括学术研究、建言献策、媒体发声等工作200余项,努力解决疫情防控中面临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出理论强音 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社科工作是凝心聚魂的事业。疫情期间,我校社科工作者积极投入抗击疫情的重大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他们积极撰写相关研究文章与著作,针对疫情给国民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以及应对对策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截至3月初,我校教师已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相关文章19篇,在《求是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疫情相关论文12篇,出版防疫抗疫科普读物1部,有20余篇文章在“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发表。
经济学院教授盛斌参与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召开的新冠疫情对中国外贸形势与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的专家研讨,由其撰写的资政文章编入《直面冲击——中国经济学家50人建言》,递交中央和国家主要部门,并将由中宣部发布。
历史学院教授余新忠从医疗社会史的研究方向着眼,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阐释瘟疫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历史比较的角度对现代卫生制度的优劣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对当下以及今后的防疫抗疫工作提出了历史学家的深度思考。
法学院教授宋华琳开展的《野生动物保护立法比较研究》报告已呈交中国法学会;参与撰写的《关于完善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治的若干建议》作为《中国法学会要报》提交中央参考,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关注;参与撰写的《修订<传染病防治法>有关条文的专家建议》《非典经验与我国新冠肺炎结束后的政策应对》等内容提交卫生健康委员会,部分法学建议已得到落实;参编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预防、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相关法治研究摘编》一书已正式向社会发布,并呈阅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汪新建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提交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心理援助服务指南》研究报告,并和吕小康副教授分别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刊发文章《发挥心理学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识心、育心、安心: 青年群体心态秩序之建构》,提出疫情期间如何更好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管健教授、吕小康副教授在教育部微言教育平台、人民论坛等平台发表《食以安为先:智商税食物的社会心理层面反思》《在疫情“大考”中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抗“疫”是领导执行力的实战考场》等文章。
建言献策 为抗击疫情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实践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抗击疫情的重大斗争中,社科工作者积极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截至3月初,我校已向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卫健委、商务部以及天津市、其他部分省市相关部门提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咨政建言报告40余份。研究报告涉及物流管理、京津冀区域发展、天津区域经济发展、基层防疫、地方治理、公共卫生、复工复产、企业扶持等一系列热点问题,提出了若干中肯意见,部分成果获得相关部委以及天津市领导的批示。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针对新冠疫情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结合学科优势开展系列对策研究,第一时间组织了研究团队为政府决策贡献南开智慧。目前累计向教育部、天津市、河北省提交疫情专报8份,目前信息反馈被天津市委研究室《决策与参考》已采纳2份。有关新冠疫情对天津市中小企业、服务业、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影响研究也在积极进行之中。
人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常健教授自1月26日起,在中国新闻网、环球网针对疫情防控工作和人权工作接受采访并发表评论20余次。中心副研究员许尧于2月27日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边会上发言,讲述中国防控疫情中的人权保障问题。
滨海开发研究院教师积极响应号召,通过企业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对策建议报送上级部门,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截止目前,已报送疫情防控专题政策建议4份,被市委研究室、市社联、市委信息处及市委统战部等部门采用。
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针对旅游业如何防控疫情、特别是疫后如何振兴等问题向国家文旅部、甘肃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湖南省等提交了8份咨政建言,率先提出大力推进健康革命,发展健康旅游,为文旅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等主张,受到多地领导的高度重视,部分省份领导已对此做出批示。为科学引导健康旅游行为,推进提升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的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目前该中心正在编制《健康旅游手册: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旅游发展》以用于疫情结束的旅游恢复。
深化学术研究 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贡献科研支撑
疫情是危机也是大考,此次疫情为社科工作者提出了重要研究命题。我校社科工作者及时深入研究问题,本着理论自信和学术自觉,为深化学术研究贡献力量。
作为一次重大而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对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国家治理模式、社会服务体系等提出了重大挑战,也急需得到学者的回应和深入研究。目前,南开大学李维安、杜建刚、汪新建、李兰冰等教授正积极组织国内外专家形成团队,紧密围绕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管理机制、国家治理机制、经济与社会影响对策、公共风险感知和公众情绪引导等内容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的实证研究。各研究团队本着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以揭示实际问题背后的科学内涵和机理规律为目标,紧扣实际短板、弱项和不足,努力聚焦突破基础性、根本性瓶颈问题,关注当下服务长远,并旨在提出科学可靠、指导实践、落地生效的针对性理论与方法支撑和政策建议。
此外,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林研究的“基层疫情防控存在多个薄弱环节”提交新华社内参,《推动基层防疫治理现代化》一文发表于《瞭望》;教授王星研究的“新冠疫情应对与地方治理能力”提交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与基层防疫能力建设》提交《光明日报》内参;商学院教授李月琳研究的“疫情虚假信息甄别与传播原因探析”和“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发布特征分析”发表于专业核心期刊,以学者的深度思考和实证研究贡献防疫工作。
践行实践力量 把专业知识播撒到工作实处
自疫情发生以来,我校社科工作者第一时间立足学科专业,坚持为民导向,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把科研转变成服务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以实际知识服务人民。截至目前,我校教师通过“学习强国”专家访谈、科普访谈、网络文章、公益直播等平台,传播南开声音10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商学院研发的疫情信息管理系统,可实现对辖区内居家隔离和集中隔离人员的实时数据管理和动态监测,不仅可以让工作人员与居家隔离人员随时沟通,还能为隔离人员提供贴心的代买、代购、心理疏导等服务,目前已在宁夏青铜峡市青铜峡镇得到良好运用。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教授李强在疫情第一时间参与撰写了由国家卫健委疾病控制局指导、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编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心理自助与疏导手册》。该手册自1月30日问世,目前共有500余家媒体平台转载,点击量40万人次,并以6万册纸质图书形式免费发放到湖北武汉疫区一线。心理学系自1月30日开始借助于“南开大学疫情心理健康服务”微信热线平台开展了面向社会和我校师生的心理咨询及督导服务,及时有效地为社会民众和南开学子提供网络心理支持,积极引导公众与师生保持良好乐观的心理状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马院微信公众号积极发声,受到“学习强国”的关注,连续6期推送马院“疫情当前,马院在行动”的系列行动内容。为做好疫情期间的线上思政课,张健教授参加市教委组织录制的题为《坚定必胜信心 发挥制度优势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公开课,作为疫情期间的特色思政课,传播正能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
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南开社科全力投入,牢记初心使命,积极担当作为,争取最大力量做出南开贡献。(通讯员 宫立杰 记者 郝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