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作
1.《知识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专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2.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专辑》,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3.《做合格公民》,参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4.《新世纪的伟大旗帜——“三个代表”大学生读本》,参编,新蕾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5.《生存能力的培养》系列丛书,副主编,五洲传播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二、教材
1.《思想道德修养》(天津市高校统编教材),副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2.《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素质》,参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3.《大学生基础素质》,参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
三、论文
1.高校德育教学要突出时代性和针对性,《南开教育论丛》1997年第4期。
2.谈大学新生的“三失感”及其自我调适,《天津日报》1998年10月28日。
3.浅谈名牌高校改革的几个问题,《南开教育论丛》1998年第4期。
4.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南开教育论丛》2000年第1期。
5.浅谈新形势下德育教师的职责,《南开教育论丛》2001年第3期。
6.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指导“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收录于《教育部社政司主编的全国高校“两课”教学研究论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7.案例论证互动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研究,《天津市教委高校“两课”教学研究优秀项目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8.防治“非典”时期大学生行为规范,《南开大学报》2003年5月12日。
9.新形势下德育教师的职责,《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研究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10.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新途径——宿舍导师工作的认识与实践,《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7期。
11.对知识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体论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5期。
12.走出半人时代——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思考,《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4期。
13.香港高校及其院系管理运行模式初探,《南开教育论丛》2007年第1期。被《高教文摘》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4.对高校理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第3期。
15.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文版和英文版),亚太地区学生事物协会第十一届年会入选论文,2008年10月。
16.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构建和谐教学模式,《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1期。
17.浅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条件的理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8.关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一些思考,《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6期。
19.理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德育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2期。
20.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21.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责的一些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1期。
22.试论知识结构与理想人格塑造,《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23.试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辅导员》2010年第1期(创刊号)。
24.本科生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宿舍导师制度的构建与探讨——以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为例,《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8期。
25.新形势下创新高校“两会”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教育部部分直属高校第十八次工会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11月。
26.对教代会与高校协商式民主关系的一些思考,《中国高校工会宣传思想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14年5月。
27.试论教代会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教育部部分直属高校第二十次工会工作会议论文集》2014年8月。
28.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学习成绩的关联性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第3期。
29.新的社会时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3期。
30.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刍议,《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第5期。
31.校园流行语的演变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论坛》2015年第9期。
32.高校运用“德育叙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未来与发展》2015年第12期。
33.《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当代启示,《齐鲁学刊》2016年第1期。
34.中国传统乡约的现代审视,《理论学刊》2016年第2期。
35.儒家“五常”视角下“命运共同体”的构筑,《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36.爱国主义是中国人的永久情怀,《中国德育》2016年第5期。
37.群众路线视域下目标管理维度创新高校党建考评体系,《未来与发展》2016年第11期。
38.十八大以来国内政治生态问题研究述评,《理论与现代化》2017年第1期。
39.毛泽东早期社会改造理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选择,《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年第1期。
4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性”“实然性”“应然性”相统一,《学习论坛》2017年第2期。
41.国内校园暴力问题研究述评,《未来与发展》2017年第5期。
42.中国全面抗战时期高校的内迁及其教育史意义,《教育评论》2017年第6期
43.家国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22日。
44.论习近平的家国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45.习近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思想探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1期。
46.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事报告》2018年第3期。
47.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未来与发展》2018年第4期。
48.组织的潜在与实践的表征:新民学会对湖南五四运动的贡献逻辑,《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49.培养时代新人的叙事路径探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