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开课与南开大学马院赴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9-19浏览次数:539

9月13日至14日,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赴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开展主题为“感受甲午,铭记历史,奋发图强,师生共上一节课”实践教学活动。此次活动由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人民网公开课频道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武东生名师工作室、孙寿涛名师工作室与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合作承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宣讲团成员、红色记忆宣讲团成员以及天津农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的师生共同参与。

在刘公岛教学点,师生们先后赴甲午战争陈列馆、历史选择展馆和北洋海军提督署进行了现场教学,通过参观纪念馆、观看教学片、录制网络微课等形式,回顾了近代中国那段屈辱历史,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艰难曲折中不懈求索救国之路。历史选择展馆,打破传统的叙述历史的方式,从中华民族复兴历史的大视野,全方位观察甲午战争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探寻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

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一张张老图片、一件件珍贵文物资料,生动地展示了“两弹一星”元勋、南开大学校友郭永怀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他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为祖国“两弹一星”工程的奠基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光辉事迹及牺牲前舍身保护“两弹一星”重要数据的伟大壮举,深深地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南开师生。

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刘一博、孙海东进行现场互动教学,把课堂上只能通过图片或视频呈现的历史场景和故事进行深度还原。教学场景录制成《历史的选择:从甲午之殇到抗战胜利》网络微课。课程制作完成后,将在人民网公开课频道面向全国高校和公众展示。孙海东老师谈到:“一百二十四年前的甲午之战,是我们中华民族难以痊愈的伤口,也是挥之不去的噩梦。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我们既要有勿忘国耻,报效祖国,重振祖国雄风的满腔热血;也应该有理性思考,反身自身,正确认知世界的时代担当。”

红色记忆宣讲团成员、医学院2016级本科生汤成斌说:“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结局?通过两位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句话的含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动员之下,组织起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抗战中去,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史为鉴,认识到了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和提高国家组织能力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宣讲团团长韩雷表示:“两位老师结合史实为同学们做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党性教育微课,使得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在这次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党性有了全面的了解,将在实践中展现党性,用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担当来诠释党性,通过实干来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朱雪微谈到:“非常有幸参加了这次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感受甲午,领悟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密切联系;体会郭永怀那一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为他们的牺牲、为他们做出的贡献而震撼,但我想我们更应该反思,反思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去爱国?应该如何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和奉献精神,使爱国主义、奉献精神代代相传。”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寿涛认为,此次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新突破,在展览馆中现场感受、现场聆听、现场授课,增强了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二是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新突破,通过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社团同行同讲,践行学院“师生同行、朋辈共研”的育人理念;三是校际合作的突破,与天津农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院校的同行,发挥了南开大学两个名师工作室在思政课教学探索上的引领、配合、协同作用。

据悉,此次实践教学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南开大学名师工作室与学生社团融合共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同行同讲,师生双方共同发力,立足马院、辐射南开、放眼全国,推动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南开育人新格局。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