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教授做客“名家论坛”谈十九大后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与雄安新区重大战略选择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1-19浏览次数:466

 

      11月16日下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邀请河北省软科学基地和省新型智库“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京津冀区域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贵教授做客南开马克思主义论坛,并做了题为“十九大后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与雄安新区重大战略选择”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学院赵美玲教授主持,杨永志教授、高辉副教授、祖金玉副教授与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张贵教授的讲座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以疏解北京首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展开。张贵教授首先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突破及最近进展情况。他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交通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此外还有产业及创新一体化,但最核心的就是体制机制问题。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特别是2017年按中央要求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产业、生态、交通一体化方面有突破性进展,而最终目标是要走向经济一体化。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了局部贫困地区的脱贫,但由于环京津冀贫困范围的扩大,脱贫工作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张贵教授还形象的运用“加”、“减”、“乘”、“除”来具体分析了北京、河北、天津三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后的未来发展路径。“加”就是指要做什么,北京作为中心以文化、科技和国际交往为主。天津是北方航运枢纽且津南区微电子发展迅速,以自主研发,产业创新为主。河北是全国商贸物流基地,以产业转型为主。“减”指的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河北实行去产能。“乘”指的是将三地人才、技术、项目、平台相结合,发挥乘数效应。“除”指的是革除不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实现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市场一体化。同时,通过详细数据分析,张贵教授也总结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三地经济发展差距出现明显扩大趋势;跨行政区和跨部门的一体化协调推进机制尚不健全;以北京为中心,天津和河北属于外围的“中心-外围”区域状态相对锁定,造成北京集聚高端优势资源和要素短时间内很难向河北及天津流动等。


张贵教授就雄安新区重大战略选择问题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他说,雄安新区的设立和建设是千年大计、百年大事,是新形势下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实践。2015年3月雄安新区被确立下来,目标是到2020年初见雏形,2030年成为闻名遐迩的新区。雄安新区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级的新区,她承载着更多的是历史的使命。深圳是中国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的第一步,雄安新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确立的,很多新想法、新观念要在其中体现,要展现出中国发展的新高度。因此,将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首都功能来理解是较片面的,而是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寻找新经济增长方式,引领中国发展走向世界舞台。雄安新区的定位不应该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功能区,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新区。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雄安新区和中关村要形成创新分工,成熟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覆盖新区,并在空间布局上做出重大突破,审慎处理自己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同时带动周边其他城市的发展,与浦东新区、深圳特区分工协作,各尽其能。在开发模式上,要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贯彻生态文明新理念,强调生活、生产与生态的“三生共生”强调社区、园区与景区的“三区合一”,将雄安新区努力打造成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社区,使之成为生态之城、标杆之城、宜居之城和创新之城,引领中国发展新高度。


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张贵教授运用生动的事例和详实的图表为师生进行了一场耳目一新的报告。张贵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激励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最后,张贵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勉励同学们要踏踏实实做学问,专心科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张贵教授的报告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