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要求,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四校联动,积极探索校际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会的创新模式。2017年9月23日,首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集体备课会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成功举行。
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纪亚光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新平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高中伟教授,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许和山教授以及来自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四所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由专家主题发言、教师代表发言和备课经验交流这三个板块构成。在上午的专家主题发言环节中,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纪亚光教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新平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高中伟教授先后做了主题发言。纪亚光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之源”。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着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底蕴,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价值观,蕴含着面向人类贡献中国价值、中国智慧的真挚情怀;坚定的人民性、面向世界的开放性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不断取得胜利的动力源泉,也是当今的中国站在历史新的起点,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向世界与未来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自信之源。
专家主题发言后,在教师代表发言环节,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姬丽萍教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韦明副教授、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佳宏伟副教授和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兵副教授作为教研室代表,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教研室建设以及集体备课思路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具体做法和创新举措,并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科研与改革的实际体会。姬丽萍教授在发言中总结了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体系与考评体系改革的主要经验:第一,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得益于我们有一支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并形成了南开的研究型教学特色;第二,围绕纲要课的教学要求,建立了突出四个选择和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程的专题教学体系;第三,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科学全面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能力的考核。
在下午进行的备课经验交流环节,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红教授以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的认识为例,展示了如何让学术为思政“服务”的问题;盛林副教授以“人民政协与协商建国”为例,展示了如何从内容、思路和意义三个维度进行专题教学的设计和讲授;刘银萍副教授以“中国是如何走向共和的——以辛亥革命为中心”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活跃度和抬头率。
在集体备课会总结中,纪亚光教授指出,此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集体备课会呈现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四校联动”,二是一线教师唱主角。通过备课会的深入交流,大家形成了如下一些共识:一是“纲要课”教学应严守教材精神,以价值引领为己任,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二是应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答疑解惑中助力大学生成长;三是应有强烈的学术关怀,使教学、科研良性互动,为价值引领提供坚实的学养基础。
最后,纪亚光教授、张新平教授、许和山教授、刘吕红教授一致倡议,四校集体备课这一创新举措,很好地落实了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通知精神的要求,必将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四校将深入总结此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集体备课会的经验,加强联动,努力完善这种集体备课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
首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集体备课会取得了圆满成功。